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我校获奖数居首

12.03.2018  15:33

新闻网讯(通讯员詹存博)湖北省教育厅近日公布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名单。我校共4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6项。获奖总数及一等奖获奖数均居全省第一。

获一等奖的24项成果分布在20个学院(系)和单位,其中文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和测绘学院各2项,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历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印刷与包装系、健康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部、体育部和本科生院各1项。以上成果,我校均为独立完成单位,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审一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重要措施。第八届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200项。

 

>>>第八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武汉大学获奖名单

一等奖:

1、“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武汉大学特色本科教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本科生院)

2、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经济与管理学院)

3、传统专业现代改造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武汉大学图书情报一流人才的培养实践(信息管理学院)

4、SPOC的创新: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文学院)

5、基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核心基础课程协同优化教学体系的构筑与实践(电气工程学院)

6、信息化测绘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创新(测绘学院)

7、水利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水利水电学院)

8、体育回归教育—基于树人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创新与实践(体育部)

9、测绘行业领军人才“四维协同”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测绘学院)

10、青春同创,人文化成:中文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深度转换(文学院)

11、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历史学拔尖人才(历史学院)

1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建设(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13、全球健康视野的公共卫生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健康学院)

14、立足于“无缝衔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三维度、柔性化教学体系(电气工程学院)

15、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印刷与包装系)

16、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立体化课程体系创新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7、“从珞珈山到神农架”——创建立体化的生物学野外实践课程体系(生命科学学院)

18、基础学科(弘毅学堂计算机)拔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计算机学院)

19、创新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法学院)

20、能源类专业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动力与机械学院)

21、“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电子信息学院)

22、构建计算机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引领“以赛促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学院)

23、“三阶段一体化”妇产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第二临床学院)

24、国际视野下的整合式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医学部)

 

二等奖:

1、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电子信息学院)

2、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研究(城市设计学院)

3、社会发展需求导向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4、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

5、理论与方法:即兴编剧在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艺术学院)

6、基于竞赛历练的跨学科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与实施(印刷与包装系)

7、基于SPOC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及其应用实践(经济与管理学院)

8、协同创优 培养国际化卓越法律人才(法学院)

9、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培养仪器专业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电子信息学院)

10、创建“生殖健康”培养体系,引领生殖健康创新人才培养(第一临床学院)

11、构建口腔医学全程化递进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口腔医学院)

12、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

13、“名师工作室”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基础医学院)

14、新闻传播类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

 

三等奖:

1、创新药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研究(药学院)

2、来华留学汉语预科生“三结合”创新性培养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国际教育学院)

3、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

4、工程地质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水利水电学院)

5、宇宙射线探测创新实验课程探索和实践——粒子与天体大科学工程战略人才培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6、《急救常识》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第二临床学院)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