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总书记视察湖北为强大动力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繁荣发展

04.05.2018  20:23

4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习总书记的指示,对推动湖北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湖北省民族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学思践悟,积极探索全省散居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功经验,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湖北篇章。

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为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总书记说:“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在一些有关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到湖北创业就业,但语言问题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大阻碍。湖北在全省各地设置了36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服务点,为在鄂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提供语言培训和政策解读服务。

2018年1月,湖北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和新疆驻湖北工作组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的通知》,对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作出部署,并全面启动该项工作。

全省各地将结合本地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分别从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举办政策法规专题培训班、编发国家通用语言教材和政策法规服务手册、开展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办实事活动、培植亮点品牌和先进典型等五个方面着手,不断细化实化举措,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相应的工作进度和完成时限。

就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工作,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精准施教原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突出法治教育这条主线,突出促进语言相通这个环节,切实提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化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努力让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听得懂、说得出、用得了”;要把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政治工作来完成、作为民心工程来实施、作为品牌工程来打造,使各地语言文化政策服务点成为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反映诉求的联系点、开展法制教育的宣传点、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服务点,广泛团结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携手奋进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荆楚大地。

宜昌市西陵区是全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大区。近年来,西陵区紧紧围绕民生服务这条主线,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以语言文化教育服务为抓手,以政策法规教育为基础,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为载体,扎实推进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8年1月24日,宜昌市率先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西陵区环城北路社区举办了一期双语讲座,宜昌新疆工作站负责人自编双语教材,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向社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和社区网格员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

其实早在2016年,西陵区环城北路社区就建立了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老党员、居民代表和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活动。培训主要目的是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政策法规不熟悉、城市生活不适应等问题。教学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日常生活用语入手,主要采取社区培训集中学、学生促教推动学、老板示范带领学、民汉结对互帮学、搭建平台交流学、开展活动实地学,在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文体活动时,开展“双语双向”教育半小时。在活动中挖掘成绩突出的人才,通过微信朋友圈扩展互动教育范围。还定期邀请城管、交警、安检、食药、工商、学校、图书馆、酒店等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一起互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语言障碍,提升窗口服务效能。

环城北路社区从2011年开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立了全市首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30多名成员全部由少数民族同胞、社区老党员和社区网格员组成,多次参加区、街办举行的文艺汇演,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社区每年定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还创作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社区之歌,在社区广泛传唱。正是因该社区长期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3月12日下午,武汉市六角亭街民意社区。“你好”“你从哪儿来”“我爱武汉”……一阵阵朗读声从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传出来,12个少数民族群众正在这里学习普通话。

21岁的小伙子阿里木来自新疆喀什,说到语言不通带来的困难,他笑着说:“闹了不少笑话。

2012年,阿里木刚来武汉,完全不懂汉语,与人交流只能靠手势。有一次,阿里木去街上买衣服,看中一件后,用手势询问多少钱,老板做出7的手势。阿里木爽快地掏出700元递给老板。“结果把老板吓了一跳,他找给我630元,我才知道是70元。

今年45岁的阿卜来提因为语言问题,烦恼了很久。阿卜来提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到了入学年纪。他找到武汉市硚口区教育部门询问如何入学,但因语言不通,多次交流都没有解决问题。“当时我挺生气的,觉得他们是故意不办事。”所幸,硚口区民宗局得知此事,主动介入帮忙做工作,让阿卜来提的孩子顺利入学。“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在武汉的新疆同胞们最盼望的事情之一,就是尽早学会普通话。”湖北省新疆商会会长库尔班江说,不少人和他聊天的时候,都后悔读书时没有好好学习普通话,“他们都觉得武汉很好,希望能够长期留在武汉工作、生活”。

毕业于武汉工商学院的再丁江,考上选调生后,成为六角亭街道工作人员。最近,他有了一个新身份——民意社区语言文化政策服务点的志愿者教师。

再丁江说,培训教材《在鄂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手册》涵盖了问候、问地址、看病、在商店等20种应用场景,每周一、三、五的下午,每次上课一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交流用语,让同胞们交流的障碍更低。

4月18日下午,在荆州市新风社区会议室,几位维吾尔族群众正在大声地朗读汉语。荆州市聘请了长江大学新疆班的辅导老师为他们讲课。学员们的学习兴趣都很高,还争相恐后地举手上台在黑板上书写着“我爱中国”“我爱湖北”“我爱荆州”。

有学员表示,大家在一起学习,既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感情,互相进步,非常开心,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学好汉语,说好汉语,用好汉语。

黄冈市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较详细的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市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全覆盖,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参与社会沟通、交流与竞争的能力和守法的意识,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均结合当地实际,井然有序地展开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将为交往交流交融繁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

以实施产业帮扶为抓手,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近年来,湖北省的诸多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到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名企业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核心,科学谋划企业与民族地区共同发展蓝图,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事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关爱少数民族员工、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事业和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地区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该公司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工作格局,做到了有制度、有方法、有手段。

华新水泥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投资建厂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着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济支撑。通过培育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发展,实施“造血”式产业援助,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民生改善。华新水泥先后在西藏、云南、鄂西南等民族地区成立经济实体21家,实现年销售收入62.36亿元,缴纳税收6.702亿元。

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于2004年落户山南,是当时西藏单体援藏最大企业之一,也是藏鄂两地政府积极落实中央援藏工作精神的示范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和发展,公司赢得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认可,有力带动了西藏地区电力、运输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西藏地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多个,树立了由“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的标杆和典范,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华新在云南和西藏的工厂,少数民族员工占公司员工的50%以上。公司解决了藏族、回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彝族、傣族、景颇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就业1391人,少数民族员工占华新水泥总员工人数近10%。在国外,华新同样大量使用当地员工,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民族就业人员近700人。

企业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走到世界哪里都是如此”。秉承办一座工厂,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华新水泥将关爱社会、勇担责任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国内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活动及“一带一路”国家的社会责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劲牌有限公司是湖北酒业的一家龙头企业。多年来,通过公益慈善、项目投资、安置就业等方式扶危助困,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投身少数民族地区慈善事业。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慈善事业的捐赠已超过3000万元。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重点援助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4月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2012年9月和2014年8月向云南昭通地震灾区每次捐款100万元,2013年4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500万元。二是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改善生活环境。向西藏山南、曲松少数民族地区捐赠240万元。三是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2014年向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捐资500万元,为其建设民族博物馆,以保留与传承仫佬族少数民族文化。

劲牌公司还积极帮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把捐资助学作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劲牌阳光班”项目是劲牌持续时间最长、单项捐赠资金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慈善助学项目,该公司将“劲牌阳光班”有计划地逐步覆盖到少数民族地区。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湖北利川市、新疆阿拉山口市、新疆博乐市、西藏山南地区等地相继开办了“劲牌阳光班”。公司先后共出资近1000万元帮助西藏、新疆博乐和阿拉山口、湖北利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添置教学设施和用具,以改善其教育基础设施。

只有各民族企业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带来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发展”。劲牌始终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前列,始终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始终不忘为社会办实事、办好事。

从2008年起,劲牌先后投资1.8亿元,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建立集白酒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广西天龙泉酒业有限公司”。安置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业300多人,并成为罗城县第一纳税大户。

从2007年以来,劲牌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宁夏、甘肃等中药材原产地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了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

以有组织转移富余劳动力为手段,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奔小康

荆州市衡德实业公司有组织、有秩序、成规模地引进新疆籍务工人员就业,对内地企业引进新疆籍务工人员,既解决企业用工难,又推动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以及做好新疆籍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湖北省人力密集型企业出现较大规模的用工荒,用工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作为新疆自治区加速推动脱贫攻坚,开展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举措,南疆四地州(属深度贫困“三区三州”地区)各级政府有组织地将富余劳动力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在市场供需关系的作用下,湖北成为了新疆劳务输出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8年4月,湖北通过有组织引进新疆籍务工人员的企业共有7家,总人数约1200人。2017年,衡德实业先后分两批引进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务工人员106名,这是湖北企业有组织、有秩序、成规模引入新疆籍务工人员的一次成功尝试,初步实现了自治区党委“融入当地、服务当地、造福当地”的目标。

通过“四个坚持”,让务工人员感受“身在湖北,犹如家乡”。即:坚持创新机制,坚持真情服务,坚持爱国教育,坚持依法管理。有组织引入新疆籍务工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有别于零散来鄂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流入地相关部门及时跟进,第一时间协助用工方做好务工人员的接收工作,并建立了与输出地、新疆工作组和用工方的协调联系机制。市、区、镇三级在务工人员到达后,第一时间介绍当地情况、询问生活需求、解决现实困难。统战、民宗部门全程跟进协调安排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并及时对接带队干部和输出地政府。还经常为来鄂务工人员送去了爱国影片,协助带队干部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落实临时居住人员登记备案制度,帮助务工人员与厂方协商生活保障事宜,为务工人员依法争取最大利益,新疆籍员工参照当地员工同等待遇计件计薪,月工资3300元至4500元。

企业通过“三个尊重”,让务工人员接受企业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即:尊重民族习惯,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地区差异。为新疆籍务工人员开设了清真餐厅,并在其伙食补助中增加每人每天2元牛羊肉补贴,提供了24小时热水,在宿舍配备了洗衣机、空调。厂方对带队干部、懂国语的务工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差异化培训,明确时限。与当地员工统一工作标准、管理制度和计薪方式,实现同工同酬,鼓励多劳多得。为新疆籍员工购买了团体意外险。企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在作息时间、交流方式、业余生活和适应能力方面都给予了充分尊重。企业高管经常深入一线与新疆籍员工交朋友、教技术,真诚交往、真情交流、真心交融,使新疆籍员工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真挚感情。荆州市衡德实业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没想到,我一不留神就和民族团结挂上钩了,就和精准扶贫挂上钩了。

有组织地引进新疆籍务工人员,体现了湖北企业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支持输出地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目前,湖北省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劳务输出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为新疆同胞在鄂务工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