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难事长做建机制,深耕细作提能力,虚功实做新载体

01.09.2017  12:12

 

难事长做建机制,深耕细作提能力,虚功实做新载体

理学院党委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我们的工作要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为“95后”大学生勾勒了这样的画像: 

 

1. 他们是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的。 他们的父母是“70后”,大多接受过高层次教育,家庭教育理念有很大进步,尊重子女,更能容忍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独立自主个性鲜明,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较弱。

2. 他们是有梦想敢创新的。 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良好的时代,深刻体验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他们有思想、敢梦想,具有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时代特征,他们渴望成功但又缺少吃苦的勇气和决心。

3. 他们是开放自信敢于表现的。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他们体验了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然而,他们又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所以,抗挫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4. 他们是真正的“网络新生代”。 他们喜欢通过qq、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在虚拟世界里侃侃而谈热情奔放,然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又往往不畅。

针对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我们积极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思政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教育载体上深谋划细耕作。

一、难事长做,构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是系统工程,其成效并非一朝一夕显现,我们要抱着“难事长做,久久为功”的信念,着眼未来,建立长效机制。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努力将传统经验和积极探索相结合,建立了“1234”的思政工作格局。 “1”是 坚持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切实履行好思政工作主体责任。 “2”是 坚持抓好辅导员和班导师两支骨干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想引路人”和班导师“专业引航者”的作用。 “3”是 建立学工、教学、科研三方协同助推思政工作的模式。学工口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口发动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项目进团队,在专业实践中渗透思政元素;科研口利用科研平台和资源,提供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培养职业素养。 “4”是 实施学院党委委员与学生结对、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教师党员与学生结对、学生党员与学生结对的四级结对引领模式。全院上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合力,增强思政工作的凝聚力、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深耕细作,着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分类引导。 我院00信计学生孔庆峰是网络游戏的痴迷爱好者,从上大学一直玩到现在,正是这份执着,造就了他如今在腾讯公司技术最高层的坚实地位。而他,并不是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好学生”。可见,我们的思政工作不能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做好分类引导,他们随时可能被激发无穷的潜力。我院每年坚持开展“优秀校友访谈”活动,邀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发展路径的优秀校友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激励在校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榜样目标,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获得者、陕西三原星火养羊专业合作社创始人赵湖北,17K小说网签约作者、中国作协成员张伟煊……

2. 转换角度,主动走进他们的心灵。 每逢就业季,总有个别学生态度消极,成天宅在寝室玩网游。从去年开始,我院分管就业的辅导员利用每周晚值班时间深入这些重点学生寝室,一对一开展帮扶工作,这样的做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我院坚持推行班导师每月下寝室走访制度,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的个性化引导更为深入人心,更能获得共鸣;也为我院良好的学风氛围营造,学生四级通过率和考研录取率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重视“”和“”,慎用“”和“”。 本学期末,我院在16级光电大类分专业结束后通知学生集中调整寝室。短短15分钟之内,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年级辅导员qq私聊消息一下子破千,学生以各种理由要求不换寝室。思考再三,我们做出了“欢迎同学们继续私聊我”以及“第二天集中解释集中回复”的工作安排。第二天中午,学院党委副书记当面向学生解释了学院的考虑,解答了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指导方案,让有个案问题的学生留下来单独处理,一场危机成功化解。事后,我们深刻反思,允许学生在qq上“吐槽”是对负面情绪的宣泄,是“”;集中给学生当面解释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是“”;个案问题特殊处理,而不是武断拒绝,是对他们的尊重。我想,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方式更能被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吧。

三、虚功实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 强化文化育人,让思政工作“”起来。 学校通过以“修炼精神”“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巡司河文化、工业文化,“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实现大学精神和优良校风的文化教育渗透。我院从学科专业特点出发,组织策划“数学文化节”,广泛宣传数学文化,激发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参赛获奖学生的经验感悟分享,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类竞赛。2016年建模竞赛成绩的重大突破和2017年报名参赛学生人数的翻番,都很好验证了文化引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 强化实践育人,让思政工作“”起来。 学院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寻求资源、搭建各类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爱民情怀,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前景,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我院有名在MBP公司实习的男生,一心想要改变自己而执拗留在“产品顾问”岗位,在经过个人多番努力、多个不同岗位体验和企业导师的多次帮助后,他终于选择客观正视自己,安心做一名“产品工程师”。这是理论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主动思考、自我探索,从而得到成长。所以说,实践活动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魅力,它能让思政教育瞬间“鲜活”起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载体。

3. 强化网络育人,让思政工作“”起来。 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努力探索新媒体优势,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发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以此得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响应”。我们开通“理苑之声”党建微信平台和“分团委学生会”微信公众号,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主题文化教育,让“高大上”的理念“接地气”地展现。我们策划制作“师生共话课堂”网络专题,引导学生与任课老师深入交流互动,师生共促教风学风,让“尊师重教”传统美德以网络新形态传播。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辟“小理访谈”专栏,用学生喜欢的青春、时尚的语言风格宣传身边的优秀学生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学在身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似无形,对象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看似虚化,效果又必须实实在在。站在学生思政教育一线的我们,唯有携手同行,不断在建立机制体制上难事长做,提升能力上深耕细作,手段创新上虚功实做,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