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本】培养未来“暖医”

14.05.2018  23:47

通讯员:蒋明、童欧慧

5月3日,第一临床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16名学生通过毕业临床专业能力考核。

想顺利通过考核并不容易。非手术学科组的学生们要对病人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手术学科组的学生们要随机考核打结、缝合、化脓伤口换药、拔甲术等操作技能,妇产科、眼科和耳鼻喉学科的学生们则要进行后穹窿穿刺、眼底和耳内观察。他们能否在各细节践行人文关怀,同样是重要的考核内容。

4月,基础医学院230余名本科生赴荆州市农村开展血吸虫病现场教学。他们对血吸虫病晚期病人进行叩诊、考察和观摩血防现场药物灭螺、走访疫区农户、解剖钉螺……

4月,第一临床学院组织学生徐纯如、李雪晴、陆富年、谷智越参加第九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中分区赛,获一等奖,成功晋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

通过实践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是我校培养医学人才的一贯传统。而针对社会上对医学人文精神缺少的忧虑,学校还注重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引导医学生走向“暖医”之路。

学校成立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初步构建了五类途径相互支撑、五大课堂立体推进的“五类五课堂”培养体系。一方面,依托武汉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鼓励学生选修人文、社会、艺术等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规划设置了“医学人文与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以增强学生医学伦理、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此外,还通过“杏林之春”艺术活动、“杏林人文讲坛”专题讲座、“医学卫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等品牌活动,将医德人文修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融,取得良好效果。

培养兼具扎实专业素质和深厚人文精神的“暖医”,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自2009年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开展合作以来,医学部投入420万元选派学科骨干教师80余人赴美进行教学培训。

口腔医学院通过建立持续的滚动培养制度,每年投入18万元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经过努力,口腔内科教学团队已发展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第二临床学院则从课堂入手,学院从2017年起对所有理论课授课老师的每堂课进行评价,每月汇总评价结果,不仅将结果反馈给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和教师本人,还刊登在教学简报上,对于课堂评价不合格者不予发放课酬。

今年年初以来,第一临床学院和基础医学院相继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赛促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一临床学院参加试讲活动的青年教师来自内科、外科、妇产科等13个教研室,他们分别选取了本科生专业课程中教学大纲范围内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教研室主任、科室主任、教学秘书、历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奖选手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审专家组,现场把脉课堂教学,倾力打造质量过硬的高效课堂。

基础医学院教学竞赛初赛的评委则全部由本科各年级公开招募的学生代表组成,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当评委,心情很激动,我要为心仪的老师转身。”不少学生评委很是兴奋。而且,比赛还吸引了一些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交流生等现场“蹭课”,学生们大呼过瘾。

常务副校长、医学部部长、医学部党工委书记冯友梅介绍,近年来,医学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教授,有在8000米高空沉着施救的“荆楚楷模”沈吟教授,还有在外六次出手救人的“暖医”金雅磊,此外,还有许多优秀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频频获奖……学校将在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继续推动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使学生们的课堂“干货”满满。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