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14万人搬出一方新天地

13.09.2017  15:52
        “党的政策好,要不哪能搬新家!”日前,郧西县涧池乡解家坪村,徐建国一边忙着收拾新家里的家具,一边对记者说。
        徐建国原来住在山沟里,“干打垒”的土坯房,妻子身体不好,儿子要读大学,家里负担很重,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山上4亩地都流转出去了,我们两口子在村皂角刺合作社打工,每天有160元收入,再养些猪和鸡,日子会越过越好。”他喜滋滋地说。
        去年4月,十堰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9180户、145164人相继搬出大山深沟。
        “史上最严”的审核程序
        “我家房子烂得要倒了,咋不能搬新房?”71岁的侯安清是郧阳区刘洞镇杨台村村民,去年的贫困户调查摸底中,他因妻子多病、房屋年久失修被纳入易地搬迁对象。
        可今年3月,郧阳区开展异地搬迁专项清理行动,侯安清被清退。看到村口公示,他找到当村支书的堂弟侯安珍:“你还认不认一家人?
        侯安珍耐心解释:“你两个儿子在十堰打工,在市区还有一套小产权房,按照政策,你不属于搬迁对象。我认你是堂哥,可政策不认。
        这次历时两个月的清查,郧阳区一共剔除18402人,新纳入20054人。
        这样的审核和清理,在十堰各县市区已进行过多次。
        记者在十堰市扶贫办看到,“十三五”期间,全市易迁对象的户数和人数有122983户、362728人和132147户、390065人等数个版本。“这些数字都是动态的,每次审核后都有变化。”工作人员张璇介绍。
        变化的目的是力求精准。十堰制定了堪称“史上最严”的审核程序,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开展“回头看”和大数据核查,确保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落、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
        “对象识别是易迁工作的起点。如果一开始就‘认错了人’,会导致扶贫资源跑冒滴漏,伤害老百姓感情,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十堰市扶贫办主任彭文军说。
        一个安置点配套一个主导产业
        61岁的房县门古寺镇项家河村贫困户肖胜良原本不愿意下山:“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在山上还能种点小菜,搬出去了能干啥呢?”“养牛、养羊搞不了,养鸡可以吧?”多次上门做工作的村干部给他出主意。
        项家河村有个白羽乌鸡养殖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鸡苗和技术指导,定期上门回收。“今年养了100只,已经卖了70多只,一只能卖100元。我们的白羽乌鸡现在很有名,不愁卖。”如今的肖胜良成天乐呵呵。
        项家河村还有烟叶、养羊、食用菌和核桃等4个专业合作社。“我对贫困户说,这么多扶贫项目,总有一个适合你。”村支书方必春自豪地说。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十堰各县市区在规划、建设易迁安置点时,充分考虑后续产业发展,力争做到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个安置点配套一个主导产业。
        茅箭区主打旅游牌,依托易迁安置点建成了东沟、浪溪、马家河等20多个环境优越的生态新村,农民转行成为厨师、老板、导游。
        丹江口习家店北斗星公司吸纳集中安置点的300多户贫困户入社,主营生态农业,去年累计向贫困户发放工资98万元,带动大家稳定增收。“住在景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张湾区沉潭河村村民张晓丽以前住在山腰,吃水、用电都困难,去年和34户贫困户一起搬到公路边,门前是“十里堵河”风景区。办了个农家乐,碰上周末、放假,经常要加桌子,吃完了,客人还要买些土鸡蛋、蜂蜜。
        搬出新生活,扶出“精气神
        “赵检,我今年4头猪卖了1万多元,钱不愁了……”7月下旬,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村民周吉平给包保干部、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赵铁打电话报喜。
        周吉平今年60岁,大儿子做了上门女婿,小儿子外出多年未归,老两口生活十分困难。去年,白马山村易迁工程启动,原则有两条:最安全最漂亮的新房让贫困户先住,最快捷最有保障的项目让贫困户先上。周吉平从土危房搬进了敞亮的楼房,村里送来了200只鸡苗,赵铁送来了4头小猪,靠养猪养鸡,当年增收3万多元。“党的政策这么好,帮扶干部花钱、出力帮我发展,再不干出个样子,我这老脸没处放了!”周吉平说。
        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贫困户腰包鼓起来了,精气神也就上来了。
        7月,竹山县竹坪乡安河口村的60余户贫困户集中搬进河沙坪安置点,没有燃放鞭炮、请客送礼,入住仪式简单庄重。“按照习俗,迁新居要摆上几桌,庆贺一下。但这一次,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一致表示不大操大办,有那工夫,不如好好琢磨怎么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呢!”村支书王国宝说。“对,趁着好天气,加把劲把茶园里的茶苗补植完,今年肯定有个好收成。”一旁的村民但汉贵随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