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经典导引课:给大一新生的两个“锦囊”

08.01.2019  23:13

通讯员:许湛一

2018年9月,武汉大学开全国高校之先,在全体新生中开设两大经典导引课,推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式,标志着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进入新的3.0阶段。伴随着这一学期的结束,也为通识教育3.0的第一学期运行画上了圆满句号。

2018年7月,随着录取通知书一同被寄到武汉大学2018级新生手中的,是两本厚厚的新课本——《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与《自然科学经典导引》,那时他们还并不知道,这是武大为他们精心准备的一份“精神大餐”。如今,陪伴了他们一学期的两大经典导引课成为他们大学“绘本”里极有意义的“第一笔”。

这是武汉大学建校125年来首次开设全校共同的通识必修课,也是整个湖北省乃至全国领先的“通识教育改革”风向标。从通识教育1.0到2.0,再到如今的3.0,武大通识教育一步步打破专业学习的藩篱,始终致力于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博雅品味,养成学生君子人格,并为接下来三年的一般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017年8月,在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上,副校长周叶中教授介绍,“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这是武大始终坚持的通识教育办学理念。”他认为,只有同时重视“”的教育和“”的教育,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才”概念,而通识教育则综合了对“”的价值观的塑造、知识的培育、思维方式的拓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2018年7月,在“全球通识教育与亚洲文本”研讨会上,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在开幕式报告中说:“两大《导引》便是‘武大读本’,它们体现的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关键词:‘人’——何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这是每位学生在专业教育之外需要解答的问题。

而这次精选了古今中外22部伟大著作的两大《导引》课程正是针对大一新生的以“成人”为核心主题的“启蒙教育”。同时,两大《导引》课采用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也形成了良性的“师生交互主体”,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全球通识教育研讨会”上,大会主席、ACTC执行主席凯瑟琳·柏克(Kathleen Burk)教授就指出,武汉大学的两大《导引》在核心文本的遴选、核心观念的提炼以及核心方法(师生交互主体)的尝试等方面,皆具有典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据统计,本学期的两大《导引》课有共计48个教学大班、152个人文社科研讨小班与142个自然科学研讨小班,覆盖了全体大一新生7299名,其中《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共有3639名学生、《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共有3660名学生。

为这两大《导引》课集结起来的教师团队成员有一百余位,其中包括25名人文科学主讲老师与24名自然科学主讲老师,且有88名教师与200余位研究生助教参与到小班研讨的策划与主持。课程教学团队中,不乏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51人才计划”的专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业绩奖或竞赛奖的中青年教师。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多轮集体备课,互相切磋交流,老师们与学生共同见证了武大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时刻。

在结束了一个学期《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教学后,历史学院教授潘迎春老师感慨:“于珞珈山下含英咀华,正是这样的愿景与共识促使我们团队的全体教师自愿加盟,承担了这个远超自己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学重任。

回首相伴一个学期的导引课,经济与管理学院张依然同学说:“现在的我,虽然没有摆脱自己高中文科生的身份,但是对于以前认为枯燥的自然科学,没有了那种害怕的抵触感,慢慢地,我也开始愿意并且乐意去了解当中的奥妙,拓展自己的视野。

文学院2018级的吴潜之坦言:“作为文学院新生,《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中的社会科学板块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的视野,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的这份‘大礼’!

作为理科生,来自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郑中天表示:“学习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感觉自己与曾经可能不会去涉足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先哲思想更近了,并且开始深入思考一些以前不会想的问题。真的很喜欢这门课!

2019年的大门已然敞开,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进程依旧脚步不止、前行不息,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向“成人成才”的跃进,每一次新的突破都是朝“博雅通识”的进发。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