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湖北省财政每年2000万元促林下经济发展

07.02.2018  22:16

林下经济规模连续3年增幅超15%

今年起省财政每年2000万元促林下经济发展

  2月5日从湖北省林业厅获悉,2018年起,省财政每年将安排2000万元资金,集中支持3个至5个基础较好的县市,实施林下经济项目,为全省林下经济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林下经济,即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产业, 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林业复合经营模式。据介绍,单一造林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发展林下经济可提高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也能促进林地整体增值,为林地的适度规模流转、抵押贷款和推行森林保险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湖北省46%国土面积是林地,经实地勘测,其中20%到30%的林地为25度斜坡以下的中厚土层,且气候适宜,地貌多样,适合发展林下经济。

  近年来,湖北省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连续3年规模和产值增长幅度均超过15%。2017年,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达1200万亩,产值达243亿元,带动林农增收23.7亿元。

  目前,省林业厅已出台相关方案,争取通过2年至3年努力,支持相关县市实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占可经营林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年增长率实现20%以上,建成年产值500万元(或经营面积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以上。

  相关阅读>>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概念。

  5年多来,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砍树”变“看树”,坚持“造林”更“护林”,推动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非木质林产品,也保护了生态、增加了农民收入,基本实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批地域品牌特色初现

  省林业厅林改处负责人介绍,林下经济可发展品种和模式较多,林地经营者既可选择发展投资少、操作简便的传统项目,如林菜、林粮套种,也可尝试投入较多、难度较大但效益显著的项目,如林下套种名贵中药材、木本油料、苗木花卉等。

  从发展模式看,林药、林油、林菌、特色养殖、森林景观利用这五种发展模式的规模和产值近年来在省内各地快速攀升,成为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新龙头。从发展地域看,襄阳、黄冈、恩施、荆门、宜昌、十堰,发展面积占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70%。这些地区多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统筹利用土地物资、技术、资金、信息和人力,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同时,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不少县市区已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如恩施市的紫油厚朴套种箬叶和名贵中药材、钟祥市的林下套种红豆杉、罗田的林下套种牧草养殖黑山羊、谷城县的林下套种花卉药材打造生态农庄、房县的林下菌菇种植,都是当地的龙头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年产值可达5亿到20亿不等,反映出林下经济已成为我省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型升级已在路上

  进一步加快我省林下经济发展,目前还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地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

  据透露,下一步,我省将坚持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引导各地充分分析林地生态承载能力,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情况、林下产品适生性等,科学分析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合理确定林下经济的种类和规模,制定林下区域经济长期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转型升级,探索“林木+茶园+休闲”“林木+药材+康养”“林木+花卉+旅游”“林木+果实+采摘+休闲”“林木+禽(畜)+餐饮”等多元化组合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绿色清洁、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林下经济生产基地。

  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将进一步拓展思路,利用电商平台发展云种植、云养殖、定制消费等新的经营模式,加快资金回笼,抢占市场先机。发展同质化严重的地方,尝试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或结合当地风俗文化,打造特色庄园、森林小镇等,综合开发休闲采摘、餐饮娱乐、森林康养、亲子教育等体验式消费项目,全方位建设和发展当地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