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一份坚持五年的寒假作业

13.03.2019  19:40

文字:沈科涵、白翔宇、周立超

图片:雷紫瑶、卢欣倩、刘正强、孙晓萌、王雨欣

文化是人们根植内心的修养,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系。从2015年起,经济与管理学院坚持围绕“传统文化传承”为学生们布置主题寒假作业,到如今已是第五个年头。今年,学院以“我为家乡代言”为主题开展寒假作业,发动同学们晒年味、扬美德、秀家乡,通过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画面,感受脉脉亲情,追寻家乡圣土,唤醒家国情怀。


家和万事兴——家与人

家是什么?

家是挚爱与至亲所在的地方。

人的一生行走匆匆,鲜少停留,但旅途的起点和终点,却始终是家所在的地方。落叶归根,便是中国人秉持了千年的朴素信仰。为了回家,中国人能够创造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

2015级杨露娟同学这样描述自己归家的心情:“当熟悉的景色渐渐通过眼帘流入心里,逐渐与心中的那一抹抹熟悉的景色交叠重合,熟悉却又陌生,惊艳而又欣喜。

2017级张旭东同学回忆与家人团聚的时分:“一大家子践行了团圆的真谛,祝福的话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开口,一场团圆饭吃的酣畅淋漓。

年的核心是人,年的本质意义是情。“亲人在,不远游”,当越来越多的人被迫离开牵连的故土、羁绊的亲人,新年的重逢才变得如此珍贵而隆重。出行半载离家归来,抱一抱许久未见的家人,听一听长者的温情絮语,品一品团圆的幸福满足。用一种更细致的角度,体会家人之间的浓浓挂念与用心相依,体悟亲情涌上心头时的感动与情思。

可能这就是本次寒假作业的第一次层意义。


月是故乡明——家与乡

家是什么?

家是对故土怀恋追思的情感凝结。

家乡是前人流浪的最后一站”,每个人的家乡,或在北国之滨,或在烟雨江南;或是寥廓壮美,或是毓秀钟灵;或有英雄辈出,或有佳话流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精神。前人之风犹存,由此而成的文化氛围,也会一代代镌刻入人们的血脉之中。

2015级傅恒同学这样形容自己的家乡:“宁绍大地,北接钱塘。前有越勾践点兵将,唐知章书回乡;后有程门立雪尊师长,西河先生晓四方。昔有葛云飞,李成虎之忠臣烈士,亦可谓浙东之脊梁。

在寒假作业中,同学们回溯家乡历史,寻访家乡品牌,在时代的脉搏中探寻与学习仁人志士们的伟大品格,继承与固守乡贤英杰们的磅礴精神。

时代洪流滚滚而下,阔步向前的城市化进程让大多数同学限制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之中,而渐渐忘却了那些连结着传统习俗、带着些“黄土味”的快乐。

2017级沈科涵同学回忆过年时家中“腌咸菜”的场景:“一层菜,一层盐:一把盐沿壁匀撒,一把盐正中平铺。家中壮丁赤脚上阵,独立缸中,用脚将一层层菜踏实踏匀。”2017级王雨欣同学也记录下“捣声响,炉火旺,人欢笑,年糕香”的喜气景象。

这样的内容让作业饱含温度,鼓励身在城市中的同学们,听一听当年的故事,学一学几近逝去的民间技艺,利用机会亲吻父辈们魂牵梦绕的热土,感受自己血脉中永隔不断的故土气息。


国是千万家——家与国

家是什么?

家是国的根本与基础构成单位。

中国成其为中国,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家成其为家,在于有世世代代子孙诞于此,成于此,血肉交于此、汗泪凝于此。家之变迁是国之变迁的缩影,国之强大是家之强大的汇聚。对于一个爱家的人,爱国之情也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也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也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怕少年心事消磨意志,更怕醒后一滂沱”,本次寒假作业,启发同学以时代之慧眼,发现家乡发展之变迁;从细节之处,见证中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注与思考,昭示的是五千年文明长河中传承而下的悲悯情怀和济世之志,赋予了同学们苍穹般的视角。当少年之志与国家之梦相连,发出的将是时代的强音。

一次寒假作业,匠心独运地利用“”这个集中体现传统风俗、家国情怀的时间点,激励同学们观察生活、品味经历,记录那一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看雪,智者见白”,文字、图片、视频只是一种途径,真正重要的,是藉此体验到阖家团圆的澎湃幸福,寻根溯源的厚重乡情,见证发展的爱国自豪......因为这一次体验,同学们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对人、对家、对乡、对国最炽烈的感情,因为羁绊,因为情结,而因此有了凝聚,有了价值。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