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五年变革标注历史新起点⑥

17.10.2017  15:33

人民日报评论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砥砺奋进的5年,向着天蓝、地绿、水净的奋斗目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新造人工林4.47亿亩,比5年前增长了21.3%,人工林总面积已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5年来,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强调“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向污染宣战,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和政策密度推动绿色转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5年来,一大批生态领域的沉疴顽疾得到清除,一系列困扰百姓生活的环境难题得以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5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推动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革命”。曾经,我们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甚至将环保视为经济发展的“累赘”。如今,尝到了保护环境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机遇和重要抓手;收获了生态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努力在环保标准提升中提高效益;分享了良好生态带来的“幸福感”,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理念的变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动力。

  这5年,生态文明建设严字当头,制度出台的频度和监管执法的力度前所未有。5年来,从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为发展划定“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搭建起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再到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让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有了新标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屏障越筑越牢。5年来,从环境保护部公开约谈40多个市(州、县),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到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督企”又“督政”;再到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一系列抓铁有痕的举措,打破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手较硬、生态环境保护一手较软”的怪圈。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顾世界,从来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自己的执政纲领。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我们一定能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为人民绘就一幅诗意栖居的美丽图景,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建设生态文明 彰显使命担当

刘 毅

   金色的胡杨,火红的枫叶,苍翠的青山,湛蓝的大海……今年国庆长假,人们陶醉于神州大地的美丽山川,纷纷点赞5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5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一些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变革,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这5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力度前所未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闯关夺隘,强力推进。建立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十几部相关法律完成制定修订。“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2015年开始实施,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道空前。以往较软的法规及执法,变得“像钢铁一样硬”。严肃处理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公开通报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等,彰显了党中央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这5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广度前所未有。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地位,切实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动”减排温室气体、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在重点突破中全面整体推进。

   这5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速度前所未有。

  党中央、国务院接连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措施。迄今38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的文件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达40多份。中央环保督察马不停蹄,两年多的时间里,动真碰硬,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攻坚举措紧锣密鼓,接连推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速形成,落地生根。

  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源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亲自擘画,部署推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5年来,党政领导干部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感显著增强。

  政绩考核排位,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生态环境指标所占权重大幅增加。损害生态环境,党政同责,要严肃追究责任。领导干部审计,从以往的“审钱”延伸到“审绿”。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越来越自觉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再“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挂空挡”。很多领导干部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查看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

   5年来,携手共建美丽中国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各地区各部门主动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生态”“环保”成为大会小会的热门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保红线决不能逾越,加大投入,提标改造。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在意自己留下的“生态足迹”,踊跃参与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义务植树,节约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新风扑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

   5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持续好转。

  蓝天在增多——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均比2013年下降三成以上。

  河流在变清——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趋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

  绿色在拓展——年均新增造林9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以上。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连续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得到了世界的瞩目和称赞。2016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报告,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与成效,认为“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一定能让辽阔的中华大地,到处都有更加明丽的风光!

生态红利,从改革中求取

孙秀艳

投诉多年的问题在中央环保督察组到来后3天内解决;曾被质疑的环境监测数据变得真实可信……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不断深化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复杂,只有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革故鼎新,锐意改革。

  这5年来,中央深改组会议开了38次,审议通过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文件已达40余份。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形势,回应百姓对强化监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殷切期盼,改革的触角不断延伸,内容具体详实。

  改革化解矛盾。法律权威性不足、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管力量分散……这些矛盾与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曾长期存在。环保法律制度新体系、党政同责的新思想、山水林田湖草统一管理的新理念,让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

  改革开出新局。从“环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到“环保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从环保是政府的事别人的事,到污染企业人人喊打、雾霾治理有你有我,全社会重视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的新风尚新面貌正在形成。

  改革释放红利。天清气爽,秋水澄澈,山川秀美。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产品更为丰富,“美丽中国”已经从美好的意象、百姓的憧憬不断走向现实,一步步走到人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