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村振兴”纪实:花朝路上,孙家湾的故事

02.12.2019  18:52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2日电 (闫光成 周政)11月上旬,南漳荣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联通肖堰、薛坪两镇的花(庄)朝(阳)路也一日成名,成了山区“四好”路的典范。花朝路全长25公里,把黑河、孙家湾、火石观、孙家山、顺流等七个村串联在一起,途中设驿站2个、停靠点4个,大大方便了沿线村民生产生活、出行出游。新路新景观,花朝路一步一景,秋色正浓,一时成为游人的新宠。

  秋冬之交的一个上午八点多,“襄村振兴”纪实采风小组一行三人沿着251省道穿过花庄街道,沿“美丽农村路”的标识牌出发,车头一个右拐,便上了“花朝路”。

  宽阔整洁的路面黝黑深沉,飞奔的轿车蜿蜒上升,平稳,轻盈。路边坚固的护栏,让人心里踏实。城垛式的防护墙伴山辅路,坚劲古朴,给人美感。青山绿树间,鲜艳的花草陪着公路绵延,我们有种春天般的安逸和温暖。

  顺坡几分钟,车到了花庄水库驿站。最耀眼的是路边红色教育基地,登高望远,自然联想到解放前荆山农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抗争,对这片红色土地顿生敬意,再看脚下的“好路”也有了分外的亲近。

  驿站顺着山梁,因势成形,亭台勾连,花草点缀,实是一个观景台。我们感叹不已,“这算啥?”一位路过的老人向西一指:“上了雷家大坡,你们再看看。”我们不约而同抬眼西望,果然横岭侧峰,远近高低,千姿百态,两个转播塔突兀其上,划破寒秋,直指苍穹,又是另外一番景致。

  继续西进,两边的住户渐渐密集。路好景更好,没有向导我们也很快找到此行的目的地孙家湾村。

  见路边住户门前有人正在谈事,我们当即停了车。说来也巧,主人吴顺红就是孙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年长的则是南漳县文旅局驻村书记陈发忠。

  陈发忠,这位敦实的汉子头发依稀脱落,但红光满面,精神矍铄。问他年龄,他呵呵一笑:“马上就六十了。”我们禁不住多看了他一眼。“你们周末还上班?”吴顺红说:“我们正在商议明天要入户走访和四方会商的事情。

  孙家湾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以前不通路,很多村民就搬走了。如今,村仅有203户,542人。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南漳县文旅局结对帮扶该村,南漳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易华刚和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陈发忠等人常年入驻村里。吴顺红说:“县文旅局帮扶力度可大了。除了政策、措施、资金外,还把我们扶上马,送一程。一把手陈中武百忙之中也抽出时间多次带队入户走访,为村民排忧解难。

  “全县都摘帽了,为啥还入户走访?”吴顺红解释:“扶贫工作队说脱贫了不等于完事了。逐户走访就是检视问题找差距,巩固扶贫成果。”说话间,不少车辆来来去去,穿梭而过,多数是花朝景观路开通后来游玩的。

  我们不解四方会议是什么意思,陈发忠解释:“为申报明年的产业项目,由市县镇三级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群众代表集中会商,择优申报,争取资金。

  问起集体产业发展的情况,吴顺红不假思索:“绿色养殖方面,村里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和村干部入了股,年盈利达五万元;生态发电方面,扶贫援建的五十千瓦光伏发电站今年效益不低于两万元;有机产业方面,收益虽然差一些,但发展前景最好。”余兴未了,四十多岁的吴顺红不无感慨地说:“尽管村里底子薄,但扶贫先扶志,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不少贫困户成了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陈发忠补充说,十月下旬,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专程视察了村里的养殖基地,肯定了合作社的成绩。“前些年搬走的村民,现在闹着要回来。”这个将要退休的驻村干部满脸自豪。看得出来,走村串户三四年,他完全融入了孙家湾村。

  我们去孙家湾时,村书记吴顺红家马路对面的尚奶奶正好过生日,老人家八十四岁了,身体好得很,张罗着摘菜洗菜。她在等子女到齐后,寿宴热热闹闹地开席。

  吴顺红说:“村里八十多岁不稀奇,村里还有一百多岁的呢!”我们连忙问百岁老人的住处,想去沾沾福气。“不远,就在雷家坡上的高家店。”陈发忠说:“雷家坡海拔1000多米,而这里才300米。

  正愁没有向导,陈发忠主动给我们带路:“我来吧。吴书记要忙明天的事。”车顺着山脊爬行,路过高大神秘的黄莲树,包括易地搬迁安置点和湖羊养殖基地,都只稍作停留,因为我们的心思全在雷家坡上。

  路阔山无险,峰尖景更奇。艳阳青云,苍松翠柏,都成了山路的陪衬。我们仿佛登上了迎风的画舫,在秋色斑斓中荡漾。

  过了黄莲树垭,车子开始左突右闪,一连绕了二十多道拐。一道拐就是一个S形。每到一拐,或远或近,或高或底,总有不同的风景。站在拐角处,宽阔的公路便在眼前高下错落,看着车辆飞奔而来,又疾驰而去,叫人好不紧张。

  一路上来,遇到不少驴友小憩拍照。自驾的游客或停或走,遛着弯,拍着照,都尽情享受着乡村路上的美丽。

  我们也都陶醉其中,直到陈发忠提醒:“百岁老人的家到了。

  “老人名叫刘有成,今年101岁。年轻时开过商店,接济了不少人。”他指着路边树林中的一家人家,如数家珍:“这房子就是高家店,别看外面不咋起眼,那可是百年老宅了。

  慈眉善目的老人见来了客人,一脸灿烂,主动跟我们嘘寒问暖。“我从没想过能过这么好,也没想到能活这么长。”她指着陈发忠说:“去年工作队来问我需要啥,我说差件过冬的裤子。儿子还没买,他们就送来了几套。”问起她的生活,老人反复念叨:“好,好,好得没得啥说!”百岁老人耳不聋眼不花,乐呵呵地陪我们聊着。

  我们起身想看看老人的起居环境,她儿子高家锋连忙说:“没啥看头,村里拿了两万块改造,才走得进人。”从里到外浏览了一圈,看着厚厚的土墙和黝黑的楼板,我们闻到了百年烟火的味道。

  老宅虽建在半山腰,俯瞰远方,亦似登凌绝顶,一览众山。群峰拱立之下,烟云曼舞,山水相依之间,沟壑纵横,好一幅祥和秋景图。高家锋望向远方,喃喃自语:“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勤快人总有做不完的事,赚不完的钱。”谈到路,他激动不已:“我活到六十岁,没想到国家发展这么快。我去年脱贫后,放养了五头牛,圈养了300多只鸡,还有6笼中蜂,明年还要增加10笼……

  花朝路像一条黑色的玉带,在山林中若隐若现,一直延伸到云雾深处。顺着他的方向,我们极目楚天,眼前赫然开朗。突然想起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鸡鸣犬吠,艳阳铁塔,感觉我们都闲云野鹤,身在高层了。高家锋说,赶上好天气,这里能看到百里外的汉江水。可惜今天山色空蒙,眼睛里装了太多的世外风物,这或许就是刘奶奶长命百岁的秘密吧!

  恰在这时,一行人走了过来。其中一个叫王科文,是南漳县机关事务局的退休干部。他说他们几个战友都退了休,有意沿着花朝路自驾游,一来找童年,二来找奶奶。

  原来,51年前的那个暑假,年仅九岁的王科文想走出大山找父母。他一大早从龙王冲出发,走到高家店时,天已大黑,他又累又饿,还准备下山。那时候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而且野兽经常出没。刘奶奶不忍心,坚决留他过夜,还拿最好的饭菜招待他。第二天,才让这个陌生小孩下了山。

  王科文一直铭记留宿之情。毕业后,他参了军,后来成了志愿兵,又转业回到县政府。虽然多方打听,但始终没有恩人下落。

  终于得见,他紧紧握着刘奶奶的手,泪流满面:“老人家,还认识我吗?”老人看了半天,摇摇头:“你是哪个领导?”原来,她把他当成了驻村干部。王科文有些哽咽:“老妈妈,您还记得51年前那个九岁的娃娃吧?”刘奶奶记性好,一番思索:“哎呀,你个娃儿胆子真大。那么晚,咋忍心放你走哇?”王科文说:“可惜我这么多年都没问到您的名字。”奶奶说:“我也不晓得你名字。”两人都仿佛回到了从前,王科文更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都被感动了。她当年正是出于本性,所以没在意娃娃的名字。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一次善举,竟影响了这个陌生“娃娃”的一生。难怪奶奶能长命百岁!

  十二点多了,我们惦记着答应过给尚奶奶拍全家福,我们才踏上下山的路。问村里还有没有高家锋这样的典型,陈发忠边开车边回答:“咋没有哇?孙文水养了30多头牛,40多只羊。孙文策养了7头牛,两头母猪,今年都赚到钱了。还有孙海兵、秦大礼等等,也是后进赶先进。”“这些农产品是怎么销出去的?”“哪还愁销?路修好了,一切都便利。有几家的猪子还是半槽子,就有人下了定钱。我今年帮农户代销的蜂蜜将近60斤。六十块一斤呢,还有土鸡蛋。其他驻村干部代销代售的就无法统计了。

  一群山羊正横穿公路,只好停车让行。我们停车跟放羊的妇女攀谈几句。她叫潘开香,丈夫秦大礼,目前住在黄莲树安置点。“今年喂了20只羊子,3头牛。”这个中年妇女讲得眉飞色舞:“刚卖了一头猪,五千多。能出栏的还有10头呢!”“那你发财了。”“那可是啊,要不是领导们帮扶,哪有这么好的财运?”潘开香露出了幸福的笑。

  半山腰的尚奶奶家,几个子女携家带口已经陆续到齐,尚奶奶也换上了子女们给她买的新衣裳,正准备开席,我们趁机拍了张全家福。

  看着尚奶奶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我们心里也觉得舒坦极了。

  晌午的阳光洒满绿水青山,泛起金灿灿的希望。乡村的美景在花朝景观路上边高下起伏,就像一曲交响乐,高潮迭起,绵远悠长。

(编辑:丁喆)